8月22日讯:生态立省,是时代的抉择,也是海南人民的抉择。海南人民已经认识到,生态是海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抢占了这个战略制高点,也就赢得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机。 一、生态立省的抉择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这盘大棋中,曾先后创建了包括海南在内的几个经济特区,也曾诞生过对全国经济发展有典型意义的珠江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这对带动经济增长和体制转变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世界级的稀有资源。但不具备产生内地各种发展模式的经济、文化背景,也没有中小企业遍地开花的环境容量和区域纵深。更为重要的是,海南这块“净土”,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海南承受不起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环境之痛。海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和经济总量小的“三低一小”矛盾十分突出。在建省办大特区之初,贫穷落后的海南也曾想“一夜暴富”。在经历股票热和房地产泡沫之后,经济跌入谷底,较长时间陷入萧条、沉闷和发展战略艰难选择的困惑之中。同一时期,热带高效农业、旅游度假业、海洋产业和资源型工业却悄然崛起。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与海南退而求其次的发展状况,启发了海南的发展思路:海南未来真正能给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可能不是工业,不是科技,而是保护和发展好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热带自然环境;大特区的探索试验所能引领和示范全国的,应当主要是绿色发展的道路和模式。 在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大的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1996年初,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一省两地”产业战略;1999年7月,省二届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通过《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3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发达的生态经济,形成布局合理、生态景观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和生态省战略的确立,构成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框架。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海南生态省建设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2004年,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进行修编。2005年5月,海南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年修编)〉的决定》。回顾《纲要》的立法与修编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出,生态立省,是时代的抉择,也是海南人民的抉择。海南人民已经认识到,生态是海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抢占了这个战略制高点,也就赢得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机。 二、生态立省的实践 在生态立省的旗帜之下,海南人脚踏实地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 1.最大限度地恢复森林面积,做实生态立省的自然基础。建设生态省,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施严格的封山育林制度,采用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帮助为辅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恢复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生长质量。海南中部山区是生物多样性重要地区和海南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在维护全省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生态安全方面具有核心作用,2004年经报请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2005年,省政府批准实施海南中部山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将中部山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水源涵养保护区、生态产业与社会经济活动区三大类型区,总面积96.8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8.5%。规划还统筹安排了18个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示范和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46.5亿元。近3年来,海南投入保护生态和开发农村新能源的资金达30多亿元,广大农村通过改水改厕用上了沼气,结束了烧灌木、烧煤的历史。“十五”期间,海南人工造林423万亩。至2005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已从建省时的38.3%提升到55.5%,远高于全国18%的水平。天然林的覆盖率也从建省时的4%提高到19%。 2.实施工业发展“双大”战略,做实生态立省的经济基础。生态立省,经济发展是根本。海南“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城乡经济发展作统一考虑。按照人口资源分布、产业布局和环境承载能力,将全岛划分为“琼北综合经济区、琼南旅游经济圈,西部工业走廊、东部沿海经济带、中部生态经济区”五个功能经济区,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经过多年努力,海南也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既能发展好工业,又能保护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指导下,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工业发展战略,海南建成了天然气生产、石油化工、汽车工业、南药生产等一批新兴工业基地。把工业相对集中在西部工业走廊,控制在不对全局造成破坏、自身又可以净化和治理的范围之内,避免了中小企业遍地开花。这种新型工业发展战略,不是对生态立省的否定,而是对生态立省内涵的丰富和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3.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综合载体,做实生态立省的社会基础。生态立省,需要全省城乡的共同努力。在海南这个农业占绝对优势的省份,生态省建设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农村。从2000年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有组织地在全省范围开展了以“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养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文明生态村建设也从生态省建设的综合载体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2002年,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曾明确提出了用5至8年的时间,把全省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的中长期目标。2005年,创建文明生态村列入全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一五”期末,使全省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生态立省的细胞工程,必须从细微处做起。建设生态环境从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入手,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修路、植树,美化、绿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融为一体,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生态文化通过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教育,转变农民群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农村的整体文明程度。 三、生态立省的前景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的历程已经显示,坚持生态立省,就是立足自身最大的优势,站在较高的战略起点上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自身的试验,走出一条示范全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立省与经济特区相融合,就是建设有生态特色的经济特区,可简称“生态经济特区”。生态经济特区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生命线,把特区观念、特区政策、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的经济特区。在“生态经济特区”概念下做文章,大开发是主题,经济发展是根本,环境保护是前提。它特在资源环境上,活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又反映了社会各界对经济特区的新期待。 对于海南未来发展,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寄予厚望,提出要把海南建设成为绿色之岛、开放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他说,海南要建绿色之岛就必须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放在海南发展的首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海南发展的需要,又是海南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如果海南失掉了生态环境之美,海南发展的根本优势就丢了。这就为海南的未来发展确定了目标。温家宝总理关于要把海南变成绿色之岛、开放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讲话中,绿色是基础,是前提;在生态立省的基础上,海南生态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其功能可定位为“人类生存示范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城乡一体的和谐社会示范区”。 建设生态经济特区,以人类生存示范区为功能定位,全省按一个大城市来规划,按一个大花园来建设,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人类与大自然相伴相依的典范,定能引起世界性的关注。 以生态经济示范区为功能定位,在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情况下必须死守住一条底线,就是海南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且能继续保持优化趋势。生态是海南的最大资本和根本优势。生态经济特区规范了绿色产业格局和生态化发展的方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将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初步破解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两难选择的世界性难题。 以城乡一体的和谐社会示范区为功能定位,其内涵可用省委书记卫留成的话来概括:“充满活力,适宜创业;以人为本,生活殷实;文明法治,安居乐业;环境良好,最佳人居”。海南的未来,经济发展由绿色GDP领衔,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最优,由国家森林公园、文明生态村、园林城镇为主体构成的花园式热带海岛特色日益突出,一个以省为建制的城乡一体的和谐社会示范区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