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本世纪初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智囊机构和社会精英多次提出扩大旅游开放、推动南海开发等建议,到今年4月份海南省正式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经过了7年时间的沉淀,“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理念也逐步完善。证券导报采访了海南申报“国际旅游岛”的进程,同时也邀约研究人士对这一政策进行诠释。 在建省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海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向国家申请在海南设立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我们已经将方案上报国务院,尽管目前尚无结果,但进展比较顺利。”海南省旅游局有关人士告诉《证券导报》“财经海南”记者。 据知情人士透露,海南已成立了海南省旅游管理委员会,以省领导牵头,涵盖旅游、交通、发改等相关部门来抓这个事情。 国际旅游岛谋划已7年 事实上,成为“国际旅游岛”,一直是海南各界的殷切期待。 早在本世纪初,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智囊机构和社会精英,就多次提出包括扩大旅游开放、推动南海开发等建议。2002年“建设国际旅游岛”作为完整的概念浮出水面。 2005年,在制定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过程中,海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机构组织开展了海南未来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海南的核心支柱产业。与之呼应,构建国际旅游岛、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作为配套措施,被真正纳入决策视野。 到了2006年,在年底的海南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时任海南省省长的卫留成提出:要瞄准建设国际一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促进海南旅游的转型升级,通过大旅游的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007年年初,在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上,当时的代省长罗保铭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007年4月26日,海南省五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扩大旅游开放,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几乎与之同步,海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共同向国务院递交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的申请。 至此,“国际旅游岛”这一概念真正走进了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台。 初步规划蓝图已现 海南省设立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有着现实的考量。近年来,海南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海南省接待过夜游客1605.02万人次,同比增长5.84%,旅游总收入为141.43亿元,同比增长13.10%;2006年海南的入境游客和外国游客的增幅在全国各省市中列居首位。各方情况显示,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此外,海南省设立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更有着先天优势。“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200万平方公里在海南,海南的海洋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热带岛屿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品位高,生态环境良好,在我国能与世界著名的海岛度假胜地如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相媲美的只有海南。设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是充分发挥海南的资源环境优势,提高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海南省政府在上报国务院的《关于设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的工作方案》中如是说。 据知情人士透露,设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总的目标是,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海洋旅游中心、最大的海上旅游运动基地、世界一流的海洋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购物天堂、度假天堂。近期目标是,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大力推进海洋旅游、度假旅游、入境旅游基地建设,提高海南旅游在亚洲、欧洲特别是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市场的认知度;中期目标是,向全球营销海南,不断提高海南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响“中国热带海岛,东方度假天堂”的品牌,用10至15年的时间,为建成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打下坚实基础;远期目标则是,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的奋斗,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海洋旅游中心,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运动基地,世界一流的海洋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主要旅游产品达到国际水准,城市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现代服务业等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综合环境能满足中外游客的各种需求,建成认知度高、可识别性强的国际旅游综合试验区。 据了解,设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先行试验的主要内容为:一、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出入境政策。请求国务院给予海南最大范围的免签证政策。在原批准21个国家5人以上的旅游团来海南实行15天的免签证政策基础上,实行这21个国家的公民个人来琼旅游免签证,再扩大一批国家5人以上的旅游团来海南旅游免办入境签证。对来海南的国内游客,可以办理有关手续延伸至东盟国家连程旅游。二、实行旅游商品的免税政策。请求国务院批准海南在机场口岸设立免税品商店的基础上,允许三亚、海口、文昌、琼海等重要旅游城市在市内设立免税商店,来琼境外游客可进入免税商店购买商品,境外游客在免税品商店中购物实行退税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