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7月1日消息: 本报29日 《贫困兄弟双双考了700多分》的报道受到浙江旅琼张女士的关注,昨天中午12点30分,她亲自来到王家,为寒门兄弟捐助1万元并表示愿意持续资助直到他们毕业。
6月29日,来海南探亲的浙江籍张女士在看到本报的报道后,马上想办法联系兄弟俩,一直都没办法联系上,30日早上,张女士联系记者,表示愿意帮助兄弟俩,希望到兄弟俩的家里了解情况。
30日中午12点30分,记者和张女士一行来到位于琼山侨中附近巷子里的兄弟俩家里。兄弟俩一家四代人住在一间大瓦房里,王妈妈林海兰、奶奶、妹妹正围在一小篮子菜前准备午饭。
弟弟王坤对张女士说,他们家有五个小孩,姐姐从小就有小儿麻痹症,妹妹今年也正在考中考,而弟弟去年考上了中专,由于没有钱继续读书,现在辍学在家。他们的父亲在外面收购废品,母亲在琼山中学打扫卫生每个月补贴家里300元的生活费。
张女士一边倾听,不觉热泪盈眶。她抹着眼泪一边对兄弟俩说: “你们需要我怎样资助你们呢?”兄弟俩表示希望社会上的好心人士能帮他们去读大学。张女士从包里拿出1万元现金直接交到王妈妈林海兰的手中,林海兰激动难抑不禁潸然泪下。
“我很尊重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都能坚持培养孩子的母亲。”张女士十分感慨,她说自己也曾经经历过非常艰苦的岁月。
当场,她表示不仅要资助兄弟俩四年大学的学费,如果妹妹考上高中了,也要给予资助。兄弟俩如果在学校的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可以找她。张女士给兄弟俩留下了联系地址和电话。
王妈妈对儿子交代说: “你们能遇上阿姨这样的好心人是你们的福气,以后要听阿姨的话,安心读书,出来好好工作回报阿姨。”
张女士说,她不希望得到兄弟俩的回报,只希望他们好好读书,在学校的时候,有什么事情要记得报喜,将来毕业出去做好的工作赚钱,然后回报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她对兄弟俩说,如果你们一定要感谢,就要感谢你们的父母,因为父母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仍能供你们读书不容易。
张女士说,她最不忍心看到那些想要读书,却读不起书的人。一些个别的孩子,因为家庭困难就去偷盗,放弃学业,这样的人她很讨厌。张女士表示,她这次回去之后一定要跟她的朋友们说这件事情,希望能让更多人参与资助贫困生。
张女士说,她还希望帮助别的贫困生,最好是女孩,希望记者帮忙联系。她同时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士来关心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爱心公益事业。
7月1日张女士将飞离海南。从2006年开始,她的丈夫就一直在资助一名聋哑儿童。她给贫困山区捐助了10万元,这是她第一次针对贫困生的资助,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帮助贫困生。
网上书信谢恩情
(记者林莹)昨天晚上,王坤哥俩儿结伴到网吧里给张女士写下了这封感谢信。他们告诉记者,张女士对他们一家的恩情无以回报,所以写了这封信,希望能见诸报端让张女士看到他们的心意。
亲爱的张阿姨:
我们想此时您可能已经离开了海南,听不到我们的感谢声。您千里迢迢来海南,借探亲的间隙给我们资助4年的学费,帮助我们这两位寒门学子实现大学梦,我们感激不尽。尤其是您默默不留名、不求回报的精神让我们热泪盈眶。张阿姨,是您让我们这样的寒门学子看到了希望。您为我们的家境动容伤感,我们为您热心公益事业的举动感动。我们将来也会像您一样回报社会,不辜负您对我们的希望。在此我们想对您说声,谢谢!
我们想对像我们一样的寒门学子说,社会是温暖的,我们身边时刻都有关心我们的人,他们有张阿姨、报社的记者和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在关心着我们,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贫困的现实,努力学习、回报社会,而不以此为卑。
此外,我们衷心地感谢南国都市报记者和各位关心我们的朋友们。我们不会忘记你们。
致以最诚挚的敬礼!
王坤 王权
2007年06月30日
高考贫困生快来报名
由本报与团省委、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栏目、海南在线共同主办的2007高考特困生圆梦行动正在火热进行之中,行动将历时3个多月,面对农村贫困家庭、城市特困家庭等特困学生,采用“一助一”的方法,实施结对资助,为每位受助生一次性提供3000—5000元的助学金。
贫困生可通过本报报名热线:66810222、66810221进行报名,或到当地的团委进行报名。详细情况可登陆“海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网站 ”进行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