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瑞山是琼崖纵队的根据地,海南革命历史上著名的“23年红旗不倒”指的就是母瑞山革命精神。母瑞山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7个部委审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母瑞山位于海南省贫困县——定安县南部,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地处定安、琼海、屯昌三市县交界处,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琼崖党组织创立并坚持武装斗争的革命老区,是琼崖革命的摇篮。中共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和琼崖红军师师部三大机关长期在这里领导琼崖人民的革命斗争。在琼崖革命两次转入低潮时,是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两度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为琼崖革命武装斗争23年红旗不倒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在抗击日军、歼灭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斗争中也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的“红色娘子军”就是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支特殊队伍。
1928年,王文明率领600多人,转战农村,创建了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第一次保存了革命火种。王文明病逝后,冯白驹接过“火炬”,带领特委、琼苏机关和警卫队在母瑞山上坚持战斗。在敌人的多次围剿下,在深山老林里与敌人展开了长期的反围剿斗争,吃野菜、穿树皮,艰苦的生存环境下,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保存了海南红军革命火种。1933年春天成功突围时,仅剩下25人,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母瑞山时期是琼崖革命最艰苦的时期之一,中共琼崖党组织及冯白驹等领导人也正是在这里走向成熟,并为以后的斗争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1996年8月建成的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占地面积20亩,总建筑面积5394.6平方米,位于国营中瑞农场的一座小山冈上。据考证,这里曾是红军操场。
纪念园有陈列馆、接待室等,陈列馆中陈列了海南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个阶段的革命斗争史料及珍贵文物。2001年6月,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既是海南的革命圣地,同时具有丰富的热带森林资源,有一流的生态环境,有水库、溪流、森林、山体等旅游资源。项目依托母瑞山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将红色资源与生态资源结合开发,使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文物古迹、风情民俗等其他旅游资源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以及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母瑞山景区在旅游资源组合上,具有省内其它景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母瑞山地处定安、琼海、万宁、屯昌、琼中五县交界处,方圆100多公里,是海南现有四个红色旅游景区中发展空间最大的景区,具有规模优势和空间拓展优势,可以将目前的景点拓展为更大的景区。
司令溪与久温塘火山冷泉
司令溪,位于龙门镇与岭口镇交界处,它的源头起于龙门镇久温塘村境内的五股冷泉,这五股冷泉加起来相当于两个流量日夜不停地汇入司令溪。司令溪河水上接久温塘,小河宽5米,全长达8公里,经过曲折环绕的木古岭,先后流经久温塘村,龙拔塘村,英湖村和岭口镇的枫坡农场,最后汇入万泉河。当年太子图帖木尔返京,便是沿此河入海。
司令溪是万泉河永不枯竭的北源头,也是母瑞山红色根据地的火种传播地。1927年,中共琼山县委书记冯白驹就在这一带开展革命活动。据久温塘村105岁老人郭家桐回忆,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冯司令隐居在司令溪与久温塘接口处木古岭密林里,晚上就乘竹筏子顺水飘流至下游溪边的李家祠堂,即位于现五七干校处开办农民夜校。他经常亲自上课,讲土地政策和革命道理。郭家桐那时25岁,曾为冯司令送过饭,后来接触多了,知道冯司令比他还小一岁,属兔的,他自己属龙的。经过研究人员初步调查,这一带早期各村庄都建了农村党支部,今龙门镇所属的久温塘,龙拔塘,红花岭,大效,特别是英湖等村初步统计,有120多人当年加入冯白驹领导的红军游击队,还有今岭口镇的枫坡,佳巷,大塘,岭腰等村,当年都有不少人前来夜校听课,农民夜校在那时影响很大,因此当地人就称这条小河为司令溪。据当地老年人回忆,这一带散落着不少无名红军坟墓,证实那时这一带斗争的残酷性,今龙门镇邮电所马路对面,就有一座无名红军坟墓。
久温塘火山冷泉,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冷泉,其流量是目前已知的台湾苏澳冷泉的4倍,但温度比苏澳冷泉高两度,为27度,与人体温度最接近。久温塘冷泉有几大奇特现象:其一是在东西两股最大的泉眼中,西边一般要比东边一股每担水重4斤,人站在西边一股泉水池中,水中的双腿显得很白。其二是久温塘村仅1300个人中,竟有两位百岁老人,除给冯白驹送过饭的105岁郭家桐老人外,还有一位女性105岁老人叫周进英。另外该村还有九十岁以上老人11位。按照国家评估标准,每百万人中有30位百岁老人,就可以定为长寿之乡。海南岛平均为每百万人口中百岁老人达43位,超过国家评估标准,人们称为长寿之岛。久温塘村则超过国家评估标准几十倍。村中还有80多岁的老人达38位,并且个个脸上无老年斑,看上去都只有60多岁,这一奇特现象应与喝泉水有关。其三是由于久温塘方圆十公里内无人居住,也就没有人为的污染破坏,所以这里植被保护得非常好。这里有数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还有许多种珍贵热带树林和几十种南药,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植物园。其四是这里一年四季花香蝶舞,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开,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彩蝶在泉边飞舞,应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蝴蝶泉。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知名专家频频考察这里的时候,塘边的大树却一棵棵被砍伐卖掉,令专家们特别痛心,这种少有的原生态资源一旦被破坏,要想恢复没有百十年是不可能的,应引起县领导高度重视。
岭腰书院——答阳武装暴动旧址
1929年1月22日,中共定六区区委书记王明熹,答阳支部书记、农会主席王仕玖,芬坡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吴俊玉,在琼崖特委特派员周典谟、蒙汉强、王世月、陈本文亲临指导和参与下,在岭腰书院举行武装暴动。参加暴动的还有共产党员王礼让、王仕运、王立花(女)、王安杰、王贵帮、王植享、王巡权、王帮政、王德安、王焕坤、王廷龙、莫月仙(女)、王植东、王植柳、王帮炳、岑熙敬、王廷堂、岑熙标、王敬业、王廷州及赤卫队员。这批人员后来成为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火种。
答阳小学前身为岭腰书院,由此地生员韦鹏轩于清代同治年间创办。1906年,岭腰书院改为答阳初级学堂,也称“答阳宾兴”,由王官第三十世孙王文焕任校长。1919年升为答阳高级学堂,由海南著名文人白苗任教,培养出国共两党一大批精英人才。
皇(黄)坡村——芬坡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1927年冬,共产党员王仕谦受琼山县委书记冯白驹委派,回家乡发动群众开展革命工作,于当年底在皇坡村成立党小组,由王仕谦任党小组组长。1928年1月22日,中共定六区区委书记王明熹在指挥答扬武装暴动中,不幸负伤,被转移至此养伤。是年春,在定六区委的指导下,成立了芬坡乡农会,由王仕谦任农会主席。同年5月,在此成立芬坡乡苏维埃政府,由王仕谦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
据记载,皇坡村宅乃是黎寨峒主王家故土。元代怀王图帖睦尔流放海南时,曾受到峒主王官的保护,结下深厚友谊,怀王并从此地跳“龙门”当上皇帝——元文宗。此后元文宗升定安县为南建州,州府建于离此不远的九锡山村。此村便称为皇坡村。因海南话“皇”和“黄”同音,此村亦称为黄坡村。至明朝洪武年间,此村被官府所焚,后来清朝光绪年间由王官的第三十世孙王克斗重建。

元帝树
此榕树栽于1327年,至今680年。据史料及王氏宗谱记载,1320年冬,南雷峒主王官率黎民乘朝廷内乱一举夺回王家宅院,并在此官道旁修建宫邸。1324年,元怀王图帖睦尔流放海南岛,曾受到王官的保护,在此避难。1327年,图帖睦尔在返京离别之前,为表示与王官的深厚友谊,两人共同栽下此树。怀王图帖木尔返京继位称帝后,人们为了感谢皇恩浩荡,特在此树下建庙坛,拜此树为“南帝树”,历代香火不断。1329年,朝廷升定安县为南建州,钦定黎首王官为世袭知州,王官将州衙建于离此不远的九锡山村,此处便成为世袭知州的官邸。

爱情树
此树由一棵大叶榕和一棵小叶榕相互缠绕、融为一体形成的一棵奇树。据民间传说,当年皇子图帖睦尔在南雷峒主王官避难时,在王官的帮助下终于与心上人相爱。两人为表达忠贞爱情,两人来到鸳鸯塘之间,在月亮和王官的见证下,种下两棵榕树,以表达俩人心相融、情相爱之意。没想到此树长大后竟然变成大叶和小叶融为一体的鸳鸯树,人们称此树为“爱情树”。多少年来,当地男女青年在结婚之前都要来到此树下,面对此树和月亮山盟海誓,还要在树枝上挂系信物,以表达终身相爱、白头偕老、儿孙满堂之意。
后岭村大榕树
座落在定安县翰林镇章塘村委会后岭村马玉岭边的大榕树,经国内多位知名权威专家鉴定,是目前我国境内乃至东南亚独木成林最多,覆盖面积最大的一棵古榕树。据史料记载,这棵大榕树为元初至元三十二年春,由定安立县及县衙落成时,第一任县令王献文所移载,距今有712年。这棵大榕树连地大小树干达262枝,这些树干经专家鉴定为九世同堂。从树的原生态树干至最南端边缘长度为43米,整个榕树南北覆盖长度为72米,东西长度为78米,占地达7.2亩,真是独木成林,举世罕见。
站在榕树下抬头向上看,整个树枝相互连体交错,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网。其网内外温度相差,经专家于下午3时测定达到10度。如果你站在树下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首先可以看出树林排列有一定规则,其从原生态树干向四周呈六纵延伸,而落地树干则是由粗到细,数量是由少变多。最大的一块树干群位于东面,占地为0。8亩,连地树干多达62棵。还有一个现象是,整棵树干偏向东南,其正南方有一座小山,但是树枝还是努力向上扎根,充分显示了大榕树顽强的生命力。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树枝向北延伸的树枝,则没有一枝树干扎向地下,也许是树通人性,这一块下面最平。每天从午后开始,当地人们便从四面八方集到树下乘凉,许多人还在树上挂牵睡网,美美地睡上一觉。大榕树为方便更多的人休息,其树枝则努力往前伸,竟伸出长达38米。为了解决伸出的树枝超重问题,大榕树由连体的两个树干分别在离主树干5米和10米的地方,为伸出的树干支成两个如同手臂,弯曲着如同上托似的支架,十分形象有趣。
这棵大榕树不仅仅是独木成林冠天下,它还是一棵英雄树,在它那巨大的树荫下,发生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1929年2月14日,中共定六区委书记王明熹带领红军和赤卫队员,在答扬学堂举行武装暴动时,与国民党军发生激战身负重伤,被战友们抬至此树下休息时牺牲在这里。
1939年2月10日侵琼日军登陆,四民党守备司令王毅退守翰林。此时,琼崖工农红军最高领导人冯白驹亲赴翰林,两人在这棵大榕树下举行了第一次国共谈判。当年为冯将军带路的陈先祥现仍健在,家住大榕树边约200米。老人出生于1919年,今年已89岁,除耳朵听不见外,其它没有什么病。据陈先祥老人回忆,那天他正在下坡村给人家打长工,忽有一位女同志过来问他知不知道大榕树怎么走,他说知道,我家就在那里。那位女同志说:那好,我们请你带路行不行?陈先祥二话没说马上就为他们带路。当他们来到大榕树下时,榕树周围已有许多兵站岗,原来是国民党守备司令王毅提前在此等候。他后来知道找他带路的是位女红军,叫刘秋菊。经过冯白驹和王毅双方谈判,决定双方联合抗日。1939年3月15日,抗日军民又在这棵古老的大榕树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宣誓大会,抗日军民在榕树下杀牛祭旗,与会人每人均吃到一个醮了鲜牛血的饭团,以此表明决心与日寇血战到底。会后,冯白驹将军曾在此地短期居住,并在大榕树的马乙岭山顶的平台练兵、放哨。 关于大榕树,还有许多历史和传说故事。大榕树为什么能够保护至今,当地老百姓代代相传都知道,此树为“龙树”,因为当初文宗皇帝曾亲自为该树培过土,谁要是碰它定遭雷击。也许可能是巧合,1939年五月的一天,日本鬼子在得知抗日军民于榕树下召开抗日誓师大会后,派兵来焚烧此树,不料刚到树下,顿时天上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吓得那些个小鬼子不敢动手。村长见此情景,立即拿来一只鸡和一瓶酒,来到小鬼子面前,用手指指天又指指树,小鬼子二话没说抢过鸡和酒就走了。据村里80岁老人邓才成介绍,只要这棵树生长旺盛,村里就平安,人口就兴旺发达;要是被破坏,人口就减员大。所以,村里人在树下修起了土地公石庙,确保全村人口平安,风调雨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