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西沙南宋沉船年内打捞出水
海南西沙南宋沉船年内打捞出水

 

部分出水瓷器昨日展出 

考古工作者在西沙打捞南宋沉船  本报记者 苏桂除摄

   

   

        本报讯(记者 苏桂除) 中国海南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新闻发布会昨日在海口宣布,中国水下考古迄今为止最有价值、最远水下发现的极具研究及展示价值的一艘商贸船——西沙南宋古沉船考古获得重大进展,并透露力争年内打捞船体上岸。在发布会上,展示了部分出水瓷器。


  远海发现古代船体

  
        据了解,华光礁属中国海南省西沙群岛范围,位于永乐群岛南部。华光礁内侧的“华光礁一号”南宋古沉船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对研究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沉船的抢救性发掘,由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众多沿海省市的考古人员共同组成的西沙考古队,费时近两个月发掘清理的。目前清理保护的青白瓷、白瓷等珍贵文物达近万件。
    国家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说,这次华光礁一号的发掘,是我国在远海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对一个沉船遗址进行的完整全面的揭示。至于这艘船为何沉没于西沙,他说,沉没原因正在推测中,但从发现的船体上看,该船在礁盘上搁浅,说明当时该船可能是在礁边避风。
        据介绍,古沉船南北长大概20米。从已经发掘出水的瓷器器型、图案看,这些文物都是外销瓷器,而象画有仙人、仙鹤,并镶有小龟的碗,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这次考古的丰硕成果,再次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人昭示,居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要冲的南海诸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人最早到达、最先开发南海诸岛的最好历史见证,为研究我国航海史、海外贸易史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次发掘的总工作时间为55天,是近年来我国水下考古一次重要的抢救性发掘。


  古沉船排水量60吨以上

  
        初步分析,出水文物近万件,陶、瓷器占绝大部分,陶瓷产地主要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陶瓷产品按照釉色分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装饰手法和纹样丰富,器物种类较1998-1999年有新的发现,并不乏精品。其中在华光礁1号发现的南宋沉船是迄今为止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该船体在被发现时已遭破坏,目前残存船体长20米,宽6米,舷深3至4米,估计排水量超过60吨。
        此次西沙考古,是继援助肯尼亚水下考古项目之后,中国率先做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保护工作的又一示范项目。


  古沉船争取年内打捞出水

  
        据介绍,此次发掘资金由国家财政支付,至目前已花费400万元,将转入室内进行考古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出版研究报告,这笔费用将达300万元。同时,将尽快提出船体保护方案,报经省政府批准,力争年内打捞船体上岸。

  链接:

我国渔民发现古沉船

        据了解,1996年,“华光礁一号”南宋古沉船由我国渔民发现, 1997年以来,曾多次遭到非法盗掘,沉船遗址破坏严重。1998年,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物部门做过初步的试掘工作,出水文物近1800件,出版了《西沙考古》学术报告。该地点发现的沉船和遗物是我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史迹。

新发现沉船遗址10处

        国家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说,在华光礁沉船遗址发掘工作期间,他们还分别对华光礁、玉琢礁、北礁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沉船遗址10处(见上图),其中有: 华光礁,华光礁Ⅱ号(明 青花瓷),华光礁Ⅲ号(宋 青白瓷),华光礁Ⅳ号遗址(宋 青白瓷);玉琢礁,玉琢礁Ⅰ号(宋 青白瓷),玉琢礁Ⅱ号遗址(明 青花瓷),玉琢礁Ⅲ号遗址(年代不详 石碇、象牙); 北礁,北礁Ⅵ号沉船遗址(明代,大量钱币),北礁Ⅶ号沉船遗址(明代,出青花、龙泉瓷器,已被盗掘),北礁Ⅷ号沉船遗址(出石碇 年代不详),北礁Ⅸ沉船遗址

 

海南省中国旅行社三亚分社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号:L-HAN-GJ00002-FS-SY008
地址:中国三亚市祥瑞路中旅办公楼 邮编:572000 旅游投诉电话: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