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可否借鉴福建经验?
爱逛街的海口市民最近可能发现,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几十家打着同一旗号的“沙县小吃”店如雨后春竹般冒出,尝惯了海南小吃的人们惊喜地发现,这些沙县小吃的独特风味正吸引着他们的胃口,传统海南小吃面临“失宠”的局面。这些沙县小吃店不但经营的小吃品种接近、风味相同,连店里的摆设也如出一辙。
记者连日来走访多家沙县小吃店后发现,这些小店的店主原来都出自福建一个组织,他们统一接受培训,学成“出山”,店面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据了解,早在一年之前,海南的万宁、三亚及琼海等地的乡镇上便已出现打着“沙县小吃”招牌的店面,而仅仅一年之后,这支福建小吃“大军”已经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推进过程,将触角伸到省会城市海口。据不完全统计,海口目前至少已经存在40家这类“沙县小吃”店。
几十家店面如出一辙
几乎所有的沙县小吃店都一样,主要经营小吃品种接近。饺子、拌面和云吞面是所有店家的“主打”小吃,上档次的炖品如清补排骨、天麻猪肚、党参鸽子、百合鹌鹑等。手工、风味更如出自一人之手,饺子皮薄可视碎肉,拌面柔滑可口……更有意思的是,记者所走访过的店面几乎都是同一种摆设,门口立一招牌,上写“沙县风味小吃”,临街摆着几个炉子或煤气排灶,用来蒸饺子或炖补品。屋内一般设有七八张桌子,可供几十个人同时食用。
记者注意到,每家沙县小吃店里都有一台消毒柜,地面、桌面都很光亮,店面简单而又不失整洁。除了饺子、拌面等小吃卖2—3元之外,大多的炖品均在5元左右,而量多工细的生馄饨则能卖到12元。
店主统一接受过培训
在记者的追问下,多家店主向记者透露,他们都是福建沙县人。当地政府为了帮助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主办了一个专门学做“沙县小吃”的培训班,学成后外出经营都要接受“沙县小吃业同业公会”的管理,而保持店面整洁卫生就是大家必须遵守的公约之一。
龙华二横路上的一家沙县小吃店的店主直言,他们都是交钱学艺的,一般要有人介绍才能入门,沙县小吃毕竟是当地一名吃,其配方、手工都有独特之处,不宜向外交流。
两年时间占据整个海南
据介绍,由于大家统一接受培训和管理,要求很高,除了消毒工具必备之外,各种小吃的原材料甚至佐料都必须从沙县当地运来,致使小吃价钱微高。据了解,开一家沙县小吃店至少要投资两到三万元左右,本钱不薄,因此他们一般都是家庭作坊式经营。
西沙路上的一家店主告诉记者,他家的店已经开了半年时间,算是海口比较“老”的店。据介绍,早在一年前,福建沙县就有老乡到万宁开店,生意做大之后,这位老乡目前又在海口开了另一家分店。而龙华路的一家沙县小吃店店主称,经营小吃的老乡几乎遍部全国各大城市,但以广州、海南等旅游城市为多。在谈到生意前景时,多数店主表示乐观。一名店主甚至对记者直言不讳称,不用两年时间,沙县小吃店将遍布海南的主要街道!
海南可否借鉴福建经验
记者对十几名光临沙县小吃店的食客做了随机调查,多数食客均对这类小吃店的小吃风味、卫生条件和服务态度表示满意。无疑,沙县小吃店的经营理念是值得肯定的。
海口市劳动保障局培训就业科的王科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福建沙县的这种培训对学员收费,足见其与一般培训不同,不可一概而论。王科长称,政府培训项目一般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员的文化程度、年龄及劳动能力等决定的,海南注重培训学员最基本、大体上的技术和能力,而不能细化到具体哪一种技术上去。王科长打了个比方说,该局的培训就业项目中就有厨师一项,只能教他们如何烹饪,而不能教他们如何作饭、蒸馒头。王科长认为,海南目前没有人有这样细化的学习要求,如果想学的人多,也许会考虑重新为这些人设一个培训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