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吃棕子,海南端午节还干啥
除了吃棕子,海南端午节还干啥
 
 
洗龙水和洗草药澡,海南人是这样过端午节的。
   海南虽为一个海岛,孤悬海外,古时称为蛮夷之地,中原的文化自然会淡一些,不过,每年的端午节,海南却总过得有声有色。
  在海南,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先是街边开始卖粽叶,然后卖菖蒲和艾草也慢慢地多了起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买来挂在门框上,以求避邪护身,屋子也会因此弥漫着野草的淡淡清香。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群众普遍认同,是后人感念屈原的志节,才有了今日的粽香飘溢。
  粽子是以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粽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汩罗江边的鱼夫,将米丢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海南人过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洗龙水,这恐怕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古老习俗了。海南四面环海,老百姓们对屈原投江寄予了美好的愿望,总认为屈原先生是当龙神去了,靠近海边或是河边的大人们便带着孩子到水边洗洗“龙水”。海南人相信,经过“龙水”洗浴的孩子会得到龙神的保护,身体健康不长热疮热痱,也能保护一年的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洗草药澡几乎是和洗龙水同时进行的,一些不方便到海边或是河边洗澡的人,便也早早准备了由五种清热、消炎的草药一起煮了草药水,让家中的人都一一去洗澡、沐浴,这五种草药一般是鸡屎藤、百日红、艾草、菖蒲、灯笼草,据说洗这种药水可以健身强身。洗药水是孩子们的专利,待孩子们马马虎虎的洗后,大人极其郑重地拿出一个小布包,一层一层小心翼翼地打开,最里层是一撮黄色的粉末,那便是雄黄。大人仔细地用手指挑上一些,抹在孩子们的眉心,双颊以及掌心,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布层迭上,留着以待明年。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估计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于当时汩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纪。海南明代名贤丘浚和女诗人冯银,都有诗描绘海南龙舟况渡的盛况。“寒食清明都已过,枝上榴花红朵朵,龙舟击浪去如飞,鼍鼓喧天捶欲破。“(丘浚《归田乐》)“端阳况渡古风存,疾较飞凫迥出群。棹起浪花飞作雪,竿飏旗彩集如云。“(冯银〈端阳况渡〉)他们的诗,描绘了一幅声情并茂、色彩浓郁的南国风情画。(完)(蓝儿)
--------相关连接---------
  端午节由屈原而起----公元前二七八年的农历五月五日,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但据史料记载,至少还有六种起源说。
  一是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大戴礼记》记载,早在三代时,人们就在夏季到来的那天,洗澡时将兰草放在水中,以祛除瘟疫。
  二是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三是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四是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拋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五是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的十四岁女儿曹娥哀号江畔十七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六是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古代端午风俗可分作两类,一是助农事,如登黍、祈雨、集绘等,二是禳毒气,如桃印、朱索、悬艾、药浴等,都与季候紧密相关。前一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消失,而后一类与日常卫生保健有关的习俗,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至今仍有不少借鉴意义。
  诱人的粽子,喜庆的端午!
 
海南省中国旅行社三亚分社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号:L-HAN-GJ00002-FS-SY008
地址:中国三亚市祥瑞路中旅办公楼 邮编:572000 旅游投诉电话:12301